2025
中間美術館


六月的北京迎來新展季,中間美術館更新兩場主展覽,開啟對生命自我價值的多維探討。展覽“終身練習”與“美在斯——趙文量與楊雨澍的自由世界”將于6月14日同時開幕——前者聚焦與孤獨癥群體和神經多樣性相關的藝術實踐,通過歷史脈絡梳理與現場創作,反思社會對“標準”的定義邊界;后者則回溯藝術家趙文量與楊雨澍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創作的作品,即使面對困頓的生活也要盡力表達個人的真情實意,充分展現在創作中尋找自由天地的自覺。雙展分別從“社會認知”與“藝術表達”的視角切入,共同探討不同人生階段中自我追尋的多元路徑。


邀請您加入布列塔尼·索普的手工工作坊,探索我們與服裝之間的情感和感官關系。通過以舒適為導向的改造,例如去除標簽、增加柔軟度或重塑元素,我們將反思服裝如何作為穿著環境,既能帶來張力,又能帶來放松。我們將提供工作坊所需材料,但也歡迎您攜帶自己的服裝進行改造(T恤尤其適用)。您在此工作坊創作的成品將成為展覽的一部分,與設計師的作品一起展出,作為持續的集體對話的一部分。
活動免費對全年齡段招募,限8人,若參與者為兒童、殘障人士或神經多樣性群體,需至少1名親屬或監護人全程陪同。報名時請在備注欄注明“陪同人信息”及參與者特殊需求(如溝通偏好等),以便我們提前做好服務準備。

布列塔尼·索普,(非)具身衣物,2024,服裝,尺寸可變,攝影:Valeriia Yeromenko


本次展覽源于中間美術館2010年起主辦的“天真者的藝術”系列展。歷經七屆展覽實踐,美術館通過展示孤獨癥譜系兒童的繪畫、藝術家作品對話、學術研討與公益義診等方式,持續搭建譜系人士與社會溝通的橋梁。在策劃這一屆展覽時,我們在已有的經驗上繼續嘗試,在2024年6月發出了以“光譜上的愛”為題的作品征集:向全年齡段開放,增加影像、裝置、文獻檔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創作征集。同時,我們也希望擴大創作對象的范疇,在保持關注孤獨癥狀況的同時,拓展到生命不同階段遭受障礙的經歷,隱喻更廣泛的社會和生活背景,涉及每個人在生活和生命中可能面對的各種各樣的限制。征集歷時2個多月,收到了80余份作品投稿。我們從中甄選出部分作品,成為展覽的起點;正如孤獨癥譜系只是我們要討論的“癥候”的組成部分,我們真正希望正視的是每個個體都可能面對的身體、心理和思想上的某種局限。

傅博仁,我畫的是大熊熊,2019年至今,中性筆紙本繪畫,21 × 29.7 厘米
根據2022年美國《精神障礙診斷手冊》第五版修訂版(DSM-5-TR)的診斷標準,孤獨癥譜系障礙表現為:持續性社交溝通障礙;刻板行為模式及狹隘興趣;發病于童年早期,嚴重影響個體社交與生活,且無法簡單歸因為智力或發育障礙。這三條標準的制定,歷經著百年來相關人士的不斷研究和斗爭:20世紀上半葉,孤獨癥被長期識別為精神分裂;20世紀中期的“冰箱母親理論”導致無數母親背負“冷酷失職”的道德枷鎖,子女被強行送入隔離機構接受干預。這些如今看來荒誕的認知,卻在當時構成了孤獨癥群體的生存背景。直到1990年代,“后天養育致病”的偏見才被推翻。這段充滿曲折的認知史,本質上是人類不斷打破偏見、趨近真相的轉變過程。在全球范圍內,盡管一個世紀的醫學研究不斷推進,但大多專業人士和社會大眾仍將孤獨癥局限于“疾病”或“障礙”的醫學框架內。進步式的價值觀對“完美”與“一致性”的過度追求,使“不一樣”的個體依舊難以融入公共生活。展覽中通過文獻與影像梳理了20世紀對孤獨癥認知的轉變史,由此展開對社會意識的認知局限的批判性思考。

HASS Lab,M+希克藏品:別傳,2024,文獻
在國內,孤獨癥群體同樣面臨著極為復雜的挑戰。大到醫療確診與照護、教育資源獲取,小到生活技能的熟悉,甚至一次普通出行,每一個環節都充滿阻礙。同時,社會的多重偏見與誤解(比如認為孤獨癥群體是天才型人群,不需要情感支持和社交),不僅加劇了孤獨癥譜系人士的現實生存困境,也給所在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照護者長期承受的高壓,往往引發長期的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導致家庭結構的崩解,或治療機構工作人員的退出。我們今天談論的社交障礙,僅僅是孤獨癥群體面臨的諸多問題中的冰山一角,背后隱藏著的是整個生存系統的危機。

小杉大介,無形之觸,2024,單頻影像(彩色、有聲),22′
展覽標題“終身練習”源自孤獨癥患者以重復行為作為自我安慰的核心癥狀。洛杉磯教師伊蓮·霍爾(Elaine Hall)是一位孤獨癥兒童的母親,她的經驗是:“創造性的戲劇可以成為連接外部和內部的橋梁。我們會練習一切。每當我們有新的事情需要做時,我都會和兒子一起進行我稱作的‘生活練習’。”由于無法理解非語言式的隱形溝通手段,孤獨癥群體看似重復的刻板行為,實際上可以幫助他們以一種可掌控的方式度過日常生活中過度的感官刺激。他們的社交與情感需求,只是以“不一樣,而非更少”(diferent, but not less)的形式存在。
隨著神經多樣性理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團體指出,孤獨癥是人類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一種體現。它強調人類神經系統的天然差異,認為每個人在思維、行為和學習模式上都具有獨特性。這一理論打破了傳統命題里“正常”與“非正常”的二元對立,不僅為孤獨癥群體正名,也讓“神經典型”人群重新審視自身:復雜性創傷后應激障礙(CPTSD)患者的過度警覺、病理性需求回避(PDA)群體對指令的抵觸、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患者的注意力離散模式等,這些曾經被視為“問題”而不斷自我否定的特質,在神經多樣性的視角下獲得了新的理解。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在社交中的焦慮、對時間感知的偏差,與神經多樣性群體的某些表現存在相似之處,而孤獨癥群體所面臨的生存危機離每個人并不那么遙遠。在網絡空間中,不斷有人將復雜社會規則拆解為可操作的“練習模塊”:如何發起一次對話、怎樣應對環境變化,識別“饑餓與情緒性進食”的差異等。這些正是一種認知革新的具象體現——了解自己。

小山涉,心在跳動,2021-2022,單頻影像(彩色、有聲),38′22″
這些“練習”,不是指向某些缺陷,而是形成一種超越病理化視角的共同思考方式,一種共識——自身的特質不應被簡單修正。參考孤獨癥譜系群體的經驗,那些被視作“異常”的行為模式,是對環境不適的誠實回應。這也是每個個體都可能出現的回應;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和練習如何面對各種限制。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終身練習”雖源自孤獨癥群體應對世界的一種策略,也為每個人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它提醒我們,生活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調整、適應與成長的過程。“終身練習”也意味我們需要更新自己對“疾病”和“正常”等概念的理解,終身都行進在打破自己既有認識的過程之中。保持“練習”的狀態是一種懸置和開放性,保持自身對局限性的坦誠,和不確定性共舞,使脆弱成為一種持續學習的勇氣。
對于孤獨癥和神經多樣性的現狀,任何藝術展覽的介入都注定是有限的。我們既無法改寫醫療資源分配的現實邏輯,也難以消解根深蒂固的社會偏見,甚至在藝術場域內,作品呈現本身也面臨著被誤讀的風險:是聚焦于“障礙”的奇觀、疾病的浪漫化,或是一種滿足外部視角的一廂情愿,如何能尊重個體創作的藝術價值?本次展覽也想要坦誠這種“無力”——藝術場域自身在面對“非典型”表達時的規則限制。在觀看方式上,展覽設計了雙入口布局,敞開無障礙通道,觀眾可自由穿梭于一、二層空間。

馬福民,你存在所以我存在,2022,合成聚合物、電線、電動裝置、紅外感應器、Arduino電路板,37 × 19 × 25 厘米
作品之外,我們梳理了20世紀以來孤獨癥譜系的診斷演變史,展示醫學文獻與影視作品中的形象變遷。除了展出“光譜上的愛”中的部分征集作品,我們也邀請少數神經多樣性藝術家進行現場創作。另外,展覽中的作品還來自中國、日本、荷蘭、韓國等多國藝術家及藝術群體,他們有的長期關注孤獨癥和神經多樣性這一領域并圍繞這一現狀進行創作;有的并非直接觸及這一議題,但其視角對我們理解這一議題有所啟發。如香港藝術家白雙全和文化制作人陳卓卓發起的HASS Lab,通過帶領神經多樣性譜系人士走進美術館,鼓勵他們的表達,展現他們獨特的視角;日裔挪威籍藝術家小杉大介(Daisuke Kosugi)出于對于神經多樣性個體難以滿足社會規范的關注,拍攝了兒童角色“盧卡”在不同家庭生活場景中情緒爆發的影像;中國藝術家趙健澤為展廳設置了多個“溜號”和休息區。這些作品涵蓋神經多樣性群體的觀察視角、他們日常生活的困難、照護者的心理狀態等,我們借此反視自身,回顧社交溝通中默認規范對自我帶來的規訓,同時為孤獨癥相關的教師、醫生、親屬、參與展覽的藝術家、普通觀眾提供一種基于具體生活的創造性思考機會。
對生命多樣性的尊重,需要貫穿一生的自我覺察與觀念更新。更尊重地思考我們的未來,我們需要更多合乎人性的、非污名化的語言和概念去思考不同的人。“終身練習”中的“練習”不等于最終為他人扮演或表演,它意味著展覽不為追尋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和作用,而反轉社會前臺和后臺,提供一個開放的場域與實驗的游戲。在其中,我們可以分解我們的社交步驟和生活,形成相互支持的共同體,慢放照護者的情緒、譜系人士的真實表達、我們自身的不適。我們中的許多人正在經歷認知失調解離,我們試圖接受過去幾年發生的一切,并重新設想我們的未來。也許是時候放慢腳步,慢慢分解,從而形成一種對個人生活的重新想象,去對生命中每個階段進行再發現,回歸自由的身體和活力,找回和人之間的鏈接或放射信號的方法,來認知我們自己。希望借“終身練習”這一展覽,把有興趣的人聚集到一起,消除身體中的緊張感,探索實驗性的回應方案,協商共同活動的關系,并發展為可持續的長期實踐,容納各自的不同,釋放人類多姿多彩的特性。
那榮錕
2025年5月

伯特利之家、布列塔尼·索普、大衛·伯恩斯坦、傅博仁、HASS Lab、何梓羽、康靖、馬福民、Project YYIN、山寨MFA、小杉大介、小山涉、西本·羅莎、趙健澤、莊偉
注: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那榮錕,藝術勞動者,本碩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現任北京中間美術館助理策展人。她的研究和實踐集中在人們日常交往中被忽視和懸置的碎片上。策劃有展覽“當怪物說話時”(2024)、“虛時而行”(2024)、“教我如何不想她——趙文量繪畫中的母親”(2023)、個人項目“留戀是一種高度近視”(2025);編校多本展覽畫冊,寫作和評論發表于《畫刊》《ArtReview》《ARTnews》《澎湃新聞》《信睿周報》等刊物和平臺。

下列藝術家、學者、策展人與機構的幫助:
蔡一峰、陳卓卓、第一芬蘭松館、黃淑薪、堀內奈穂子、李維伊、陸健歡、梅雷爾·維斯、繆子衿、沈宸、石原李華、余一文、張動;刺點畫廊、季節畫廊 感謝荷蘭王國駐華大使館、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挪威駐華大使館對本次展覽的特別支持。
